2017-01-26
姜晓刚: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与实践经验浅谈

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与项目开发案例培训研讨会”上,南方设计副总经理姜晓刚作了《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与实践经验浅谈》主题演讲。
姜晓刚首先简要介绍了自己所在的南方设计公司。浙江省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杭州,拥有员工500余人。自2015年开始,南方设计开始了转型之路,在姜晓刚眼里,这种转型至今已非常成功。这可以从南方设计的业务类型和额度上体现出来。姜晓刚说,2015年,南方设计承担的设计业务中,特色小镇、城市更新、美丽乡村的设计业务额度占全部业务额度的20%,而到现在,这类业务额度已经占到全部业务额度的80%,并且都有一些共同点。
第一,城市更新和特色小镇建设情况非常复杂,没有任何思路,以至于政府不知道如何描述。所以,当政府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南方设计会为政府提供“怎么想、怎么做”的决策支持。
第二,南方设计做这一类设计业务时往往不会进行招投标。因为,南方设计认为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比较领先的水平。
第三,2016年整个设计行业非常痛苦,业务量基本上和2015年持平,2015年只有2014年的二分之一,2014年只有2013年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整个设计行业2016年预计业务总量只有2013年的三分之一。
因此,姜晓刚认为,整个行业,仍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面临这样的形势(当然,好的公司依旧很好),必须要转型继续前行。转型带给姜晓刚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做设计行业,尤其是建筑设计在社会上的重要性越来越高,龙头的作用越来越大。他引用了美国IDO工业设计公司的一句话来证明自己的体会:“这个世界上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所有一切,除了自然界以外,其他都是经过设计的,无非是说这个设计好不好,无非是这个设计是不是专业性”。姜晓刚认为,如果用设计的角度思考,就会发现,建筑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特别是在做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城市更新以及其他项目的时候,要取得成功,就要真正做到社会性和物理性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建筑师在其中要承担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一个物体,包括规划、建筑、景观、室内、标识、公共艺术等等,在做好设计的同时研究物体的社会形态,从而释放建筑师的社会性。归纳起来,姜晓刚认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城市更新除了建筑设计以外,还有一些息息相关的东西。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政策,比如像浙江省的特色小镇,是得到了中央、省级以及市级的政策支持。
第二个是运营,即在决策上,政府、企业、建筑师以及老百姓分别该做什么事情。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是产业,也就是经济,承载的是功能。
第四个,是金融,包括税收、传统的银行借贷、私募基金、众筹、互联网经营等。
第五个,是互联网,建筑设计的物理形态其实是为了承载这五个社会形态。
当然,也可能还有其他的要素。总之,姜晓刚认为,这些要素的作用,可能使得设计行业发生两个趋向,要么越来越复合,变成一个平台,要么走专业化的领域。只有走这两条路,才能在设计行业里面杀出一条路。对于南方设计而言,基本上到现在已经形成结构了,尤其是从2014年到现在,南方设计一直在强调:未来的三五年时间非常重要,关系到未来二十年到三十年公司所处的地位,因此这三五年时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期。
关于特色小镇,最先由浙江省提出来,因此姜晓刚首先阐述了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脉络。他说,谈特色小镇,浙江是最有发言权的。浙江省特色小镇发展时间不长,真正从开始酝酿到现在的阶段也就两年时间,而真正开始在全省推开也就一年时间,因此还只能算是一个新兴事物,不能称之为成功。他认为,探讨特色小镇,必须要认真思考未来会发展成什么状态,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姜晓刚认为,这其中首先应该思考的是特色小镇提出的背景。为什么浙江省要提出做特色小镇而不做其他的东西?中国经济出现什么问题?为什么设计行业的业务量迅速下降到只有2013年的三分之一?这些问题都和设计行业息息相关。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关于背景,姜晓刚认为,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分阶段的,在中国,从1978年到1998年是一个阶段,1998年是以房改为标志,是经济的一个转折,这段时间是生产要素集中的阶段。因为中国的生产要素非常多,包括土地、人力成本和原材料等,欧美国家把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搬迁到了中国。从1998年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投资驱动,包括2008年的4万亿投资等,都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同样,城市设计、规划设计的理论,也是这个阶段的产物。因为在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积聚,快速的满足巨大投资的需求。但是,姜晓刚认为,当前已经过了那个“繁华”“不愁活”的时代。当然,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以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为例,人均GDP已经达到1.5万美金,按照国外的理论,达到这个发展水平,将会导致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会再考虑投资,去拉动已经拉动的,也就是进入到新的创新驱动阶段,这也正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原因。但是,还有很多地方还没有达到这个发展水平,比如中西部的合肥、贵阳等地,GDP增速非常快,能达到两位数的增长,这表明其还处于第二阶段甚至第一阶段,即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和其他产业转移。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产业转出以后应该如何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特色小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也是浙江省提出打造特色小镇的根本原因。
创新驱动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企业和高端产业。高端产业是由高端企业构成,高端企业是以高端技术为支撑,高端技术依靠高端人才,因此,从根本上看,特色小镇就是让高端人才进入到产业领域,激发其创造性,进而探寻到新的经济发展路径。国家现在之所以鼓励包括大学生创业在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扩大创业人群基数,增加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氛围。因此,姜晓刚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创新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而创新就是要突破高端迈步。
按照欧美国家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当人均GDP达到人均1.5万美金时,将会导致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城市人口逐渐向乡镇、乡村转移。在欧美发达国家,富人居住在城市的两端,即要么在城市最核心,档次最高,最豪华;要么在乡村地区,环境好。其实这样的现象在江浙一带已经非常明显。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的现象也会逐渐出现在其他地方。所以,姜晓刚认为,浙江特色小镇带给每个地方、每个人的启示,可能都会因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而不一样。
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姜晓刚说,很多人认为特色小镇的提出是出自2015年11月的杭州的云栖小镇,其实最早的特色小镇应该是2014年4月,浙江省长李强参观南方设计在浙江丽水龙泉打造的中国青瓷小镇时提出的。青瓷小镇的理念源自于龙泉宝剑上的青瓷,做的很成功。
2014年9月,由杭州山南国际创意产业园转型而来的杭州山南基金小镇问世,并与后来的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并称为浙江省三大小镇。姜晓刚重点介绍了基金小镇的规划设计情况。他说,在特色小镇概念提出之前,基金小镇范围内自发地积聚了四十几家基金公司,采用使用权租赁的方式,但由于没有任何政策支持,所以,在策划和规划设计基金小镇时,姜晓刚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有关的政策全部拿过来研究,并形成报告在浙江省金融家座谈会上呈交给浙江省领导,最后才正式拿到了对基金小镇的政策支持。也正是得益于政策支持,基金小镇才得以爆发式发展。基金小镇的前身是杭州山南国际创意产业园,从2008年就开始规划设计实施。作为设计单位,南方设计计划要打造成以建筑设计为龙头的创意园区,然而由于创意园位于风景区内,在当时的环境下却面临着巨大的行业压力和来自官方的舆论压力,包括搞政绩工程等。但也正是这几年的不断的市场积累,才有了后来基金小镇的华丽转型。因此,姜晓刚认为,政策是第一位的,政策不解决,特色小镇就无从谈起。但是,政策又不是设计单位能够控制的,只能依靠长期的市场积累。作为浙江省第二个特色小镇,基金小镇的成功让南方设计看到了转型的契机。随后,南方设计又完成了浙江省第三个特色小镇——梦想小镇的设计,并由此确立了企业自身的战略转型方向,即特色小镇与城市更新。
2015年1月,在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规划建设100个特色小镇及1000个美丽乡村。2015年4月,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随后的2015年6月,浙江省公布了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共37个。而对于37个特色小镇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就是2015年9月,中财办主任刘鹤调研杭州基金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时,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模式的高度评价:浙江省的特色小镇是找到了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方式!此后的2015年12月,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得到了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等重量领导的重要批示,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即:浙江省特色小镇是供给侧改革的重大创新,是新常态经济升级转型的重大抓手,是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尝试,特色小镇大有可为,各地应因地制宜学习借鉴,同时政府不可大包大揽。2016年1月,浙江省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共42个。这就是浙江特色小镇近两年来的一个发展历程。

在姜晓刚看来,很多人都会对特色小镇产生误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他认为,各地所说的特色小镇,其实与浙江的特色小镇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现代型小镇。这类小镇是以小城镇建设为主体,提升城镇风貌,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包括2005年江苏省提出的100个重点中心镇、2009年江西省提出的100个返乡农民工产业化特色小镇、2011年陕西省提出的31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示范镇,以及2014年河南省提出的60个特色小城镇。
第二类是旅游型小镇。这类小镇是以资源型小镇为主体,通过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包括2011年云南省提出的重点开发建设210个魅力小镇、2012年贵州省提出的确定50个旅游小镇、2014年海南省提出的建设一批特色风情小镇。对于旅游型小镇的开发建设,姜晓刚认为,必须要充分考虑市场前景,特别是资源观光型的旅游小镇,必须要认真分析旅游行业的总体形势,因为从当下西湖、黄山等传统资源观光型旅游地的游客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来看,游客的选择正在发生变化,更加倾向于选择体验式旅游,这从浙江省的体验式旅游,特别是乡村民宿旅游的迅猛增长当中就能充分的反映出来。
第三类是产业型小镇。这类小镇是以城市周边小镇为主体,分流和转移城市相关产业,实现城乡综合发展。包括2011年北京市提出的建设5类42个重点小城镇、2012年黑龙江省提出的将城关镇以外的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纳入试点镇、2015年甘肃省提出的打造一批农牧大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和工业强镇。
而浙江省的特色小镇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浙江特色小镇主要是以块状经济为建设主体,即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基础而非行政建制小城镇为主体。这是因为浙江民营经济非常发达,市场化程度高,很多小镇都形成了自己的产业,如专业生产笔、袜子、水晶等,形成了生命力非常强、非常有活力的经济集聚地,最终再冠以特色小镇的名义,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引导小镇持续发展。
第二,浙江省梳理了支撑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包括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特色小镇要想拿到政策支持,就必须往这七大产业上转型升级,比如传统的袜业小镇向袜艺小镇的转型。
第三,浙江特色小镇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姜晓刚说,特色小镇之所以能够集聚大量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就是有最好的环境、最好的配套,还有伟大的思想。文化和旅游正好能够为特色小镇实现这一目标。
第四,浙江特色小镇坚持打造产业“单打冠军”。在浙江,大量特色小镇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塑造产业形象。比如,袜业小镇占据了全世界80%的袜子生产,实际上已经是产业上的世界冠军。而浙江这样的小镇还有很多。
因此,按照上述特点,姜晓刚认为,浙江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的概念,也不是产业园区的概念,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是一个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特定区域。
关于浙江省对特色小镇的政策,姜晓刚着重解读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姜晓刚认为,之所以划定3平方公里的控制线,主要是因为特色小镇要吸引高端人才集聚,要让人才在特色小镇里居住生活,就需要一个合适的步行范围,要符合“十分钟步行工作生活圈”的空间特征。所以特色小镇要避免盲目扩张和贪大求全,要凸显“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此外,3平方公里也相对容易实施,基本能够在一届政府任期内实现,能够避免由于地方政府规划调整导致的项目搁置等情况。
《意见》规定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这主要是为了确保把特色小镇真正建成产业核心和项目载体,避免“房产开发进乡镇”。但这并不代表就不能有住宅和商业,生活要与生产相融合,住宅和商业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无法满足特色小镇生活需求。姜晓刚认为,上述规定只是规定用于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硬性考核要求,而对于住宅和商业开发不做要求,但不能出现没有产业投资的情况下大搞住宅和商业开发。
《意见》还规定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这难免会让人产生误解:特色小镇是不是在变相建设风景区?对此,姜晓刚分享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浙江省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原因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所有高端产业的要素之一,没有人愿意去一个脏乱差的地方创业创新,所以按照景区标准建设配套,其实是对高端人才、产业和生活的必要配套。特色小镇要发展的产业是生态、绿色和可持续的产业,良好生态环境是必然要求。此外,特色小镇对旅游人次和收入等指标没有任何考核要求。因此,不能说特色小镇是在搞景区建设。
对于特色小镇如何打造,姜晓刚首先从特色小镇的要素入手进行了分析。相比于城市规划更多考虑机动车的尺度而言,特色小镇的规划更多考虑的是人的尺度,这是特色小镇与城市的最大区别。特色小镇要围绕高端人群和创业者的需求,塑造高品质的生活区。相比于产业园重点关注大中型企业的集聚,关注生产、物流等环节而言,特色小镇更加关注产业生态链,关注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要素的集聚。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规划设计理念,要从设计上体现出特色小镇的与众不同,要通过设计营造一种尺度宜人的空间。
特色小镇,归根到底要体现创新,这其中最重要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平台、成本、激励、包容。
关于平台,包括:政府公共平台,主要是政府为企业投资提供服务,包括各类手续办理;企业加速平台,主要为创意人群提供孵化指导、搭建与投资商的联系桥梁、帮助创意团队奖技术转化为生产。同时还包括金融服务平台和社区生活平台。
关于成本,主要包括创意团队的办公成本、生活成本、交通成本和居住成本,是一个综合的成本。
关于激励,主要包括政策扶持、金融激励、活动策划和创新氛围。对于创意团队而言,源源不断的创意活动或者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
关于包容,主要包括空间灵活、环境优美、机制灵活和不确定性。创新本质上是要打破常规,不仅在创业空间上要打破常规,要灵活,在创业环境和机制上也要灵活,要允许存在不确定性,把必要的公共部分明确下来,其余部分完全可以由创业团队来决定如何使用。姜晓刚说,设计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尽量寻找到确定性的东西,然后用确定性的东西指导设计。找到的确定性的东西越多,设计越落地,越真实。对于特色小镇,确定性的东西就是把环境和空间塑造好。
姜晓刚认为,特色小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产业,这是核心。发展产业不仅仅是招商引资,还包括对本土产业的扶持发展、转型升级。因此,做特色小镇,必须进行产业调查,摸清现有产业情况。其次是场地。对于特色小镇而言,政府需要做的是公共空间,并留足建设空间和转型空间发展产业,并重点打造好一到两个引爆点。第三是文化。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好历史碎片,还要积极塑造产业文化和创新文化。第四是人。既包括当地居民,也包括产业人群,同时还包括导入人群和服务人群。
姜晓刚说,特色小镇本质上是物理形态与空间载体。小镇要真正具有吸引力,必须要有一个核心。在欧美国家,这个核心可能是一座教堂,一座图书馆,而在中国农村,可能是一个祠堂或者一个打麦场。这个核心可能是公共活动空间,也可能是寄托了精神需求的中心。此外,小镇边界、入口、街区、交通、节点等细节也是使小镇具有吸引力的关键环节。
要想打造好一座特色小镇,需要解决好一系列系统性课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形成联合体的工作机制共同应对。在姜晓刚之前完成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中,政府与设计单位的角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甲方乙方的关系,而是由政府、设计团队、创客群体组成联合工作平台,整合团队和资源,整体运营,协同发展,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姜晓刚认为,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担当的角色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特色小镇的启动引爆阶段,政府是管理者的角色,起主导作用,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撬动市场,引入企业。第二阶段是特色小镇的孵化培育阶段,政府是经营者的角色,起引导作用,由市场作为主体,企业化运作。第三阶段是特色小镇的加速发展阶段,政府是投资者的角色,其服务作用,主要为特色小镇提供配套设施和服务,进入到市场规范、企业拓展的阶段。
随后,姜晓刚分享了自己完成的一些案例。第一个案例是杭州梦想小镇。他说,做特色小镇设计,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没有任务书,只有产业导向;建设时间短,建设要求高;没有可借鉴的建设经验。通常也会面临一些常见的问题:除了历史保护建筑,其他建筑是否要拆掉?项目整体采用什么风格?未来每栋建筑安排什么功能?等等。做梦想小镇时,不出意料的也遇到了上述情况和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姜晓刚进行了充分的现状调研,同时认真进行了思考。首先是通过问题意识到规划设计在项目里必须承担设计之外的很多责任,到底应该如何负起这个责任?其次是在思考互联网创业是什么概念?需要怎样的建筑和环境?第三是规划设计如何才能不对现状造成更大的破坏?带着这样的思考,姜晓刚组件了自己的项目团队,南方设计24个团队中有17个团队108名设计师参与该项目,并与浙江省交通院、省美院等6家外部合作顾问团队进行深度合作,项目团队实行大项目制,设立技术委员会-项目执行总负责-项目经理-控制团队-设计团队的组织实施架构,为的就是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减少错误的发生。
在具体调查过程中,南方设计团队开展了500多人次现场踏勘,访谈了400多位当地居民,拍摄了1.1万张照片,为695栋建筑建立了完整的建筑档案,甚至动用了无人机进行航拍,获得了12次航拍成果。经过详尽的调查研究和与政府的密切沟通,南方设计终于明确了项目的真正意图,即以小镇较低的土地成本和较大的场地空间,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降低创业创新的工作生活成本和风险,依托阿里巴巴和学校资源打通创业创新的通道,引入天使投资等基金公司增加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从而扩大创业创新的人群基数。期间通过与蜂巢等众创机构的交流,明晰了互联网创业的基本模式、建筑空间和环境要求;通过与“青年公寓”等专业运营机构的交流,明晰了年轻创业者对居住、生活、交流、交友及出行等各方面的需求。
通过这些前期工作,对于前文提到的几个问题,南方设计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第一,除了必须保留的历史保护建筑,其他建筑也应尽可能保留(危房除外),大部分建筑通过改造就可以满足互联网创业者的需求,同时还能使原住民分享改造和发展的成果。第二,在项目风格上,应尽可能保留符合本地建筑自然演化规律的建筑与肌理,尽量营造促发新发生的丰富、开放和自由的氛围,把改造目标集中在道路、巷弄、景观、标识和建筑颜色、材料及构件上。第三,由于创业创新的成功率低的问题,其本身也是无法通过规划设计达成的事物,因此必须以包容灵活的空间和态度,配置创业创新所需要的公共配套和整体环境,让市场来决定每栋建筑的具体功能。
最终,南方设计形成了自己的总体策略,概括起来可以说叫做“金缮”和“织补”。
“金缮”是一种传统瓷器修复技术,用于修缮破碎的瓷器。姜晓刚将每个类似的小镇都看做一个破裂残缺的古旧瓷器,尤其是老建筑和老街区,就像具有文化意义但无法承载新功能的碎片。南方设计的任务就是要让这样的小镇向一个金缮作品一样,形成具有新的使用功能的整体。
“织补”,就是要在冲突间达成平衡,要在保护和发展的冲突、过去和现在的冲突、老建筑和新建筑的冲突、原住民和未来创业者的冲突以及原有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冲突之间找到平衡点,并让冲突的张力形成创业创新的动力。
总之,在梦想小镇的规划设计中,南方设计是用一种互联网的工作方式来解决互联网时代的问题。
姜晓刚还分享了杭州基金小镇和云栖小镇两个案例。基金小镇诞生于碎片化区块改造中,因为土地产权问题极为复杂,涉及村民、村集体、部队、铁路、景区等多个权属单位。通过对建筑的改造加层,坚持知识和资本方向,采用定向出租的方式,吸引了270多家基金公司入住。
云溪小镇,属于传统工业园区改造类型,主要通过对公共界面、建筑、道路的改造,实现向特色小镇的转型。
最后,姜晓刚再一次强调,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对每一个地方的借鉴意义都不一样,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发展阶段,学到的东西不一样。并且,特色小镇引发了南方设计对城市的思考,尤其是对设计行业的思考,未来的设计行业,必将会朝着特色小镇这一类的方向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