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8
城市符号化照明之浅谈-江海洋

栏目简介:

“巡光计”是一档关于中西方城乡照明现象学的思考型学术访谈栏目。专栏的主持人试图用综合的多种语汇来探讨发生在中国大地人文背景下的城市和乡村种种照明问题,这其中涉及到社会学中的田野调查、历史学中的脉络关系、政治学中的主语宾语。但却不是简单的数据排列组合,也不是泛泛而谈中的不切实际。总是想用一种尽责的态度讲述众多光明与黑夜的故事。

既然是“巡光”,就有梭巡徘徊之意,也会有冒谈语失之举。照明设计在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城乡照明的发展与前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思考命题,同样关联着国计民生。可以说照明设计师的责任攸关重大。

既然是“计”,也就有“问计”与众多先进的态度和谦卑。“计”有计划、筹谋、度量、核算、主意等等多意,以能为照明设计谋一“计”的诚恳,必将呼唤出更多的远见卓识,激起更大范围的讨论和观点碰撞,则成计矣。

主持人:

江海阳 福建工大建筑设计院城市照明研究所所长 一级照明设计师

《巡光计》第一期:

城市符号化照明之浅谈

文/江海阳

导读

本文试图从单体的建筑生发出一系列的思考,对于城市空间的集群化建筑照明的整合和重新梳理提供借鉴性参考,对于建筑师与照明设计师的对应关系提出新的看法,以便设计师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专业环境。城市照明的积极意义在哪里?如何构建起令人赏心悦目并深入人心的城市夜环境现象?结合历史与发展来分析中国人对于城市以及建构物的独特情怀,从社会学和方法论上寻找到城市照明的积极因素,这是本文所探讨的宗旨。

夜间建筑的视场作用

建筑在夜间缺乏光照的情况下,呈现出轮廓感和平面化,是一个没有三维视觉感受的空间阻隔面。这是夜晚建筑完全不同于在太阳光照下的形象,我们可以称其为“黑体(面)。”

(图1)

任何的光赋予物体之上都会令人感受到立体和实有。诸如月光和环境光。如果不是在刻意做照明的前提下,建筑将微弱地呈现一定立体和细节。原则上在城市中纯粹的“暗夜”是不存在的。我们生活的城市在当前基本上被各种环境光干扰,以至于城市的天空呈现弱彩色,近距离的城市建筑可以识别更多细节,远距离尺度的建筑因为光线暗淡才会出现“黑体”感,在空间界面上众多建筑堆叠,而前后层次并不突出。(图2)

在城市的制高点俯瞰城市建筑集合的时候,基本上是“黑体”的连续,黑体的窗户内透光构成“黑面”与“白点”的图底关系。而道路形成发光的框架,将“黑面”切割成若干块状物。在这个尺度上看城市照明只能是宏观感受。意象与具象,意义与价值,协调与混乱都不再重要。比如从重庆的鹅岭公园上看城市夜貌,就能发现山城重庆与别的平原城市之间的地貌差别,突出地体现在夜景照明上。重庆的城市照明层次更立体,远近关系,虚实重点,两江动线,光色分配,城市眩光等等成为视觉特点,城市的生动性和耐读性都得到加强。这种山地城市的特殊性就以照明的形式很好的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城市照明,就没有重庆城市夜晚空间的错综之美。

(图3)

装饰光与功能光

西方的传统城市在夜景照明上的手法非常简单,他们重视的是光的空间存在性与合理性。所以在欧洲的城市你很少见到为装饰而装饰的光,建筑照明能将功能性照明与审美性照明结合在一起。欧洲的城市历史延续性很好,保持着数百年以来发展的文脉印迹,传统古典建筑自身元素丰富,立面上层级明显凹凸感强,且色彩以米白色为主,这种形态本身就能用最简单的照明手法渲染出体积感。欧洲很多城市采用无截光的开放型钠灯景观灯做道路照明,再加上街道尺度较窄,灯具与建筑的关系密切,以至于建筑通体都能照亮,这形成了古典建筑的特色。或者用大功率投光的手法对建筑整体投亮,这和用路灯照明在视觉原理上是一致的。

(图4)

中国人的审美意趣和西方人颇为不同,我们更强调形与制。同样是欧式混搭风格建筑集合群,在上海外滩,中国人喜好的照明却是用小型投光灯安装在建筑上,层层将建筑细节刻画出来,以烘托建筑的层次感和局部美为喜悦,形成金碧辉煌的视觉感受。

(图5)

法国的德方斯作为巴黎新区,代表了现代巴黎的活力和未来意识,同样在欧洲诸多城市新区都没有类似与中国人的热衷于做城市建筑装饰光的现象。

中国古典建筑立面层次较弱,高度低矮,是一种水平的延展性形态。这和欧洲建筑多为高耸有不同的视差。中国人讲究伦理,西方人强调神性,所以说“水平是秩序,垂直是欲望”。中国古典建筑如果不能用光组合投射,将彩画、斗拱、额枋、驼墩、雀替、牛腿、屋面照亮,就不能反衬出精细感和色彩的饱满感。中国人的这种审美经验促使照明设计师将装饰刻画的艺术手法运用在高层建筑上,不管是办公还是商业,住宅或者文教,我们习惯性地想去突出提亮细节。

(图6)

无意识照明与有意识照明

这就有了一个问题,我们做的是有意识的照明还是无意识的照明?

首先谈一下建筑师和照明设计师的关系。作为三维实体的建筑,其定义是“一个防热、防冷、防雨、防贼、防窥探的掩蔽体,它是光线和阳光的接收体”(勒·柯布西耶)。一切伟大的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都是向着太阳生长,这句话巧妙准确地反映出建筑存在的本质,“向光”和“独立”是建筑的两大特征,至于维特鲁威说的“坚固”,“实用”和“美观”只是建筑的使用状态。其实我想说的是一切伟大的建筑师考虑的光绝不仅仅只有自然光,从根本上说,光不分人工和自然,只是人将其界定了发光源的形式,对于自然光和人工光来说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光源——远近以及作用的大小。

(图7)

向往阳光的建筑从构筑起来以后,就势必遇到夜晚的它以什么面目出现的问题。人类对于照明的利用经历了天然取材到技术加工的不同时期,宋代以前城市施行宵禁,里坊将人圈禁在狭小范围里,城市无所谓照明与否。1417年伦敦要求居民在室外悬挂照明灯具,1784年英国人发明了煤气灯,1865年上海的街道开始使用煤气灯,1882年第一盏电灯在上海点亮。1989年上海外滩实施建筑照明景观改造(摘自许东亮《光的理想国》)。城市的照明是随着市民经济生活的需求而逐步发展。今天也如是,正是蓬勃发展的夜间经济带来了城市照明的勃然兴起。

传统的建筑照明手段提倡尊重建筑师的本意,也就是附和建筑师对于建筑设计的权重——哪里是最美的细节,哪里是概括的整体,哪里的造型突出,哪里的姿态曲折。面对一个建筑,准确地说是面对一个巨大的物态,不管是弗兰克·盖里的巴塞罗那鱼,路易威登博物馆,或者古罗马的斗兽场遗址,照明设计师都是需要考虑建筑的形式、体量、构件和材料,尽力去做一个符合建筑本意的照明场景,以将建筑在白天的形貌延续到夜晚。在这样的工作中照明设计师其实是建筑师的附庸,是建筑的配套设计,从本质上忽略了空间光环境的综合多维需求。

(图8)

我一直说照明设计师是伟大的,因为我们在设计“光”,“光”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我们无法改变光的传递以直线来进行,但我们可以借助配件,比如光源、反射器、透镜、滤镜等等光学原理对光进行改造,让光的强弱、大小、配比、组合能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呈现。我们提供不同的光现象设计,诸如功能性和安全性,趣味化以及对于光明的想象力。

当代的建筑设计无法避免地走向“符号化”过程。早已不是“形式追随功能”与否的二元论时代了。形式和功能既对立又融合,形式可以作为功能存在,功能同样可以用形式来实现,建筑的独立性比中世纪的哥特建筑更张扬。以上海浦东高密度的超高建筑集合为例,不同的建筑形态荟萃在一起,所形成的只有反映着当下时代的怪异,如果说这就是代表经济的活力,或者城市的进取精神,那注定几十年以后这一切都会遭受批判和抛弃,因为这种繁荣建立在高能耗,不人性的基础上。这是集中化经济膨胀所带来的城市形态过分收束,城市被压缩在某一个点上,过度拥挤所达到的人口临界点日益夸张,我们可以从上海浦东的照明现场看到这种城市发展矛盾。

(图9)

可以这样说,单纯依赖于建筑本体表现的照明是一种“无意识照明”,他们只表达建筑的存在感,而缺乏精神感召性。他们创造了建筑视觉的“美”或者“不美”,却是一个个体事件,不能和城市空间产生关联,不能表达城市核心价值,多个“无意识照明”的组合就是一场混战,在这个空间层面上谁都不理谁,令观赏者的视场一片拥堵。

(图10)

什么是“有意识照明?”重视照明环境的区域文脉,提升空间表现力,重视不同落差和体量的环境的协调性,建立起连续的美学画面,这就是“有意识照明”。城市是多种建筑聚集的产物,单一的建筑在宏大的城市中不能做为孤立存在去设计,而要呼应到周边的区域文脉和场所精神,然后再考虑项目本身所包含的属性和业态定位。比如一栋位于广州市广州大道上的高层建筑,先要考虑到城市所赋予此块空间的特定气质,珠江边?花城广场?广州中轴上的新旧延续?定义空间所包含的特定意义。再结合这个高层建筑的项目属性,是酒店?是办公?是商超?是住宅?不同功能需求的建筑有着不同的表达手法和情感诉求,在这个基础上,照明设计完成一次具备符号化和图形化的建筑立面效果表达。这是一种有意识的照明设计。

(图11)

对于空间来说,建筑设计是从无(场地)到有(元素,符号,体量)的一个构筑过程;室内设计也是一个从无(内六面)到有(材质,造型,色彩)的装饰过程;唯有照明设计是一个从有(环境载体)到有(光,色,影)的再造过程。照明设计师用灯做画笔,光做颜料,在环境载体上绘制一幅“图像”,这幅图像就是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传达给我们很多意识——审美、联想,甚至唤醒我们的情感,产生超越的价值。这就是照明设计的伟大之处。

城市文脉与城市照明

城市文化是由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确定和生成的。城市的历史决定了城市中所有发生的重叠的故事具有逻辑关系,文脉也就是文化事件的上下文。文化作为文脉的灵魂,其中心是人。

很多照明设计师反感照明文化,也许很多人觉得照明就是一个纯粹技术的事情,是用技术方法解决空间的物理性问题。但实际情况是照明不仅是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视觉传达。照明设计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一样最终是以视觉方式呈现出来的——以审美为路径,以美学为愉悦,以负载文化为内涵,以提升城市品味为目的,以重塑城市精神价值为成就。视觉的感知不仅有色彩感知,形式感知,空间感知,更有错觉,联想,恒常性的心理特征反映。照明是一项以技术解决方案为支撑,以视觉美学欣赏为外显,以关切到人的知觉判断为结果的特殊空间设计手段,是一个从人的生产一直进化到人的心理的完整过程。准确说,照明是让人产生判断的基础条件之一。

首先研究光在空间的传播,进而有组织有目的有理想地实现对光传播的控制、调度和理念提升,实现光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这就是照明设计。城市中各种光现象的有序组合,以反映城市空间的功能和需求,带来空间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促进区域活力,彰显城市个性。这就是城市照明设计。

光本身不具备任何文化因素,光是物理现象,而被光照亮的物体却是文化的载体。比如办公室内光源照亮空间——桌椅、书籍、文件以及室内的人,这些是一种“光环境下的办公文化”。而各种光照需要真实地体现这种办公需求,通过光的作用力让办公更高效、团队更富激情、企业形象鲜明、工作状态明快便捷,我们可以称之为“办公照明文化”(图12)。同样道理,餐饮的照明需要体现餐饮空间文化,娱乐、体育、酒店、文教等等功能需求不同的空间也相应具备对等的照明文化。在光环境中重视人的需求,包含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也就达到了光文化设计的目的。

(图12)

文脉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在从事城市照明的时候,需要针对城市的基本精神来进行针对性分析。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历史,意象,风俗,气质。比如南京的城市观以兼具江南水秀和北方官派为一体;洛阳的城市观以中原浑厚和雍容大度为特征;苏州的城市观以恬静婉约与清新俏丽为印象等。因为文化时期的历史堆叠和气候的差异所形成不同的城市精神和空间气质。城市不仅有外显的道路、节点、制高点、区域、边界轮廓、标志物、特色街区(历史街区,新兴街区,工业科技园区)所组成,同时城市负担着贸易、交通聚散、绿地景观和大型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通过人在城市中的运动来感受城市形态,进而感知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是可以共同回忆和记录的,这种“共同记忆是使人们联系起来相互交往的潜在力量”,从而强调了不同地域城市的识别性。

城市又是一个文化的博物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因素被荟萃和融合在一起就像一幅拼贴画。城市在渐变中发展,在时间的刻度上改变面貌,有生成也有死亡。就如同汕头的老城区一样,百年来的文脉走到了颓废的边缘(图13)。建筑是城市记忆的良好载体,建筑与城市互为图底,分为不同的外部层次,构成着不同区域的关系。大量的普通建筑做为城市的常态,生命力短暂,只是城市发展中的“底色”。还有一部分纪念性建筑如博物馆、名人旧居、特色聚落等形成城市文脉的延续,赋予城市精神空间意义(图14)。不同时期的文化流变是“图”,而城市精神和空间气质,人文要素,地方风貌成为“底”,这种图底就是城市的灵魂——文脉的体现。

(图13)

(图14)

建国后六十年我们的城市完全脱离了旧有形态,这取决于人口的暴增所带来的大规模建设,城市被混凝土四方盒子覆盖,流失掉固有的记忆。近几十年的城市化扩容又令城市失去了地域差别——建筑雷同,设计同质,夜晚城市的照明也就变得大同小异。

我们在做大体量的城市空间照明时,往往会关注到单体的一栋楼照明而忽略了其作为空间的一部分所应具有的面貌。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浦东城市照明:高密度的超高层楼宇集群在白天的形态感和在夜晚的表现差异化明显,不能形成统一完整的界面视感。

符号化照明和意象空间

现代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mst Cassirer 1874-1945年)认为人与动物根本的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只有人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在卡西尔眼里“人”就是“符号”,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就在于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一个‘符号的宇宙’,这样,符号活动功能就是把人与文化联结起来的中介物、媒介物”。这段话的深刻在于卡西尔道出了符号存在的本质,人就是独立存在的个性化的符号信息,人就是文化的本身,符号也是沟通人与世界的关键。

符号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单位,比如我们看到涡卷草纹就理解为希腊古典柱式,见到“卍”字符号就意味着佛教一样。我们可以用各种符号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图形,于是特定的符号就具有了强烈的象征色彩,特定的空间也具有鲜明的想象作用,就像我们看到清水混凝土就能联想到柯布西耶和安藤忠雄,就能认识到空间的力量和朴素,那是因为清水混凝土这种材料的质地形成含义已经深入人心,在这时,单位空间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单个的符号是图形,就像前文所说,卷草纹让人联想到古典艺术,同样图形更能令人触动思维生发。多个符号按照一定组织关系汇聚成图形后形成的视觉关联足以传达某种文化涵养。甚至可以说“文化”的外在呈现依赖图形的表达,包括绘画、雕刻、建筑、园林等等。单个符号与多个符号形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符号在空间中的分布构成了图形的意义,或者是几何形体,令人联想到规则、重复、对比、过程;或者有机体,令人联想到自由、生长、挥发、过渡;或者是图像,使得观察者认识到真实、趣味、丰富、细节。必然是符号形成了结构和特点,诱导或促使人展开对于观察对象的思索。

这在照明中就形成了空间艺术图案,而图案产生的聚合、重叠、分裂、疏密、冲突、统一、失联、方向、渐变、灰调、鲜明、随意、威胁、狂怒等等构成形式以及情感波动,这就是符号化照明构成的视觉心理基础。符号形成了传播信息的作用,使观众得到情感释放、理解,设计师用少量的符号图形方式传达出最大化的空间界面信息,符号与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什么?从根本的层面上来说就是催生了含义。

符号化照明提供的是一个个微小的视觉单位,通过符号图形的趣味和变化打破世界的沉闷无趣,和信息化社会的电子技术对应起来,让奇形怪状的建筑在夜间回归平静,让意识不再依赖物体,而趋向更多的理性判断。光将成为独立的元素和符号,引导人去感受空间和物体。

(图15)

空间与历史组成时空联系,人生活在其中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变化。同样的视点可能因为主观情绪不同而观感不同,同样的符号今天认为很好,明天感觉不适宜。客观世界在变,主观的人也在变,而变化就是历史的一部分。空间属于历史。

城市符号化照明强调的是针对照明与空间的整体设计,单体建筑照明符合空间气质和基本精神,符号的美学开放式设计,城市文脉在照明现象学上的延伸和体现。

城市照明的各种风格

照明设计尤重手法,手法的运用直接关系到设计成果的优劣。可以多种组合使用手法,也可以以单一形式洗骨伐髓。风格可以说是设计师性格的偏爱、倾向、专长,风格就是设计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代表性面貌。本质在于设计师对于项目的独特敏锐的把握和掌控,有着无限的延展性和丰富性。城市照明拥有众多不同的效果,这些效果表现出的风格也是照明设计师所追求的多元化特征。

项目设计的风格既有设计师因为教育背景,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情感倾向,审美认知等所造成照明风格不同;也有企业的经营方针,文化底蕴所要求的固定风格。比如万达的商业综合体照明就是一种目前倾向性于固化的设计风格,项目先设定好了一种照明方向再来请设计师参与,这是一种企业特定风格。

基于当前的城市照明可以粗略归纳如下设计风格。

特效风格

“特效风格”也可以称之为“表演风格”。照明艺术在今天已经不是简单地用光、色、影就能表达出城市的综合需求,很多时候照明的特效表演更能激起人的参与性和关注度。这里面对于计算机技术在灯光设计中的应用逐步提升,灯具的特效性更为强大。比如激光灯,投影灯,整体联动,GPS控制。进一步将城市带入激情四射,活力昂扬的新视界。

(图16)

灯光的视觉冲击力和光色丰富性,带来了影像、图形、亮度梯度等类似于大众传媒文化的交互性和传播性。光的表演吸引更多关注,产生空间兴奋,促进价值判断。灯光表演的取材多种多样,和城市的文化以及世界潮流结合一致。灯光表演的手法没有一定条框限制,只要是适合空间精神,带来审美愉悦,唤醒区域参与活力的,都是优秀的表演技法。城市灯光表演是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复兴传统,拓展旅游经济,链接未来,带动区域地块价值提升的有效工具,具有一定的科技前瞻性。本身也可以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便于更多公众感受到城市的进步。

古典风格

“古典风格”也可以称之为“装饰风格”。因为中国人对于建筑装饰艺术的执着喜爱,也让照明在今天能成为城市夜晚的主流面目。比如传统古建中的牌楼最能代表此种风格,设计师喜欢对牌楼的细节逐一加以重点照明,对斗拱、额枋、雀替、庑殿顶、匾额的刻画让建筑在夜晚呈现出鲜明的印记。这样的重点照明刻画也同样体现在众多仿古建筑、欧式建筑上,成为了照明设计中的主流。

(图17)

写实风格

“写实风格”可以说是今天城市建筑照明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过去十几年甚至是未来照明设计的常态。所谓写实,是指照明设计成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照明只是将建筑在白天的形态尽可能地转移到夜晚。常见的手法诸如勾勒轮廓,泛光照亮建筑体量,真实反映建筑结构关系,建筑色彩的夜晚再现等等。这里面缺乏照明设计师的艺术再创造,不能形成光与人的互动和感动,照明设计也就失去了独立个性。

(图18)

写意风格

“写意风格”也称之为“唯美风格”,“抽象风格”,“多义风格”。写意照明是一种对于空间关系的再梳理,重新定义载体的关系和逻辑,在遵循项目属性和空间气质,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做大胆的灯光艺术创作。写意照明犹如中国画的纵横捭阖肆意挥洒,充满灵性之笔,不泥于世故,也不囿于传统,将光、影、色的转换对立以多种的手法铺排出来,画面生成意境,形成错愕后的开悟,疑惑后的会心一笑,欣赏后的心理满足。这种照明氛围犹见设计师的美学修养和功底,最为难得。

(图19)

对于城市照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栏特意邀请几位业内设计师和生产企业一起来做研讨,问计与同仁,且听他(她)们的高见!

理性推理 浪漫情怀

——城市照明设计的专业观与生活观

许东亮栋梁国际照明设计(北京)中心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师

维特鲁威认为成为建筑师要具备如下素质:要具备许多学科和种种技艺,要有天赋的才能还要有钻研学问的本领。建筑师应当擅长文笔,熟悉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专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和天体理论的知识。该内容见于维特鲁威所著《建筑十书》,该书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三十二年后的十年间,我们得以知道二千多年前对设计师的专业要求是什么程度。

曾经看过聂卫平与小林光一的围棋对决赛节目。也是九段棋手的解说员如是说:这一步小林下了一缓着,落后聂九段一目多,估计要败了。围棋高手的较量就是如此细微的差异,这就是专业棋手的比赛状态。当然,吴清源与日本老将对决时,就敢将第一手走在天元位置上,除了专业能力的自信外,也有壮年气盛民族情怀。

查了一下几位照明设计前辈教育背景。理查德•凯利,舞台美术专业出身;路易•克莱尔,转行前是电影工作室的技术总监;石井干子艺术大学毕业,她对于没能进入舞台灯光界耿耿于怀,立业后坚持每年接一件为舞台演出做灯光设计的项目。他(她)们都很专业,却都有按捺不住的艺术创作冲动,虽然都在从事城市照明设计的工作。

效率秩序与生活休闲散漫永远在矛盾中互相争斗着,存在与每个城市中。当我们在使用德国工具时赞叹之声会脱口而出,可很少有人赞美德国的饮食。当我们不齿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的散漫时,我们想起pizza和海鲜饭pealla就不由流口水。

人们制定了很多规矩也在不断冲破规矩,专业性与非专业性交织着,生活和工作交织着,严谨与浪漫交织着,而且会永远地进行下去。伊东丰雄设计了一座很美的殡仪馆,空间太美了,当地人有时在里面举办音乐会。

有时我们觉得城市照明太乱了。我觉得不是由于它太丰富了而是它的内容太单调了。究其原因也是从事这方面的人构成不够丰富。城市的美学基本是纳入了市政管理的一套美学体系中,难免单调雷同。生活的创作者是生活者本身,不能企图净化或忽视生活者。当同一标志的店铺在全世界城市中大量充斥时,在视觉享受意义上言之,它就是我们的敌人。

把审美的机会更多的留给体验者,留下空白的回旋余地,不必强加饱满的热情使生活者喘不过气来。有时候一盏灯有无限的情趣,在院子里,它定义空间,在路边它是向导,在岸边倒影为它喝彩引来恋人。一厢情愿的事容易产生熔断,设计者及管理者不要试图去定义普世意义上的风格。

在太阳岛上我们做了一个建筑的照明。岛是浪漫的,建筑是浪漫的,我们的照明设计也是浪漫的。然而作为专业设计者的工作,工作过程是理性的、严谨的、逻辑的。当建筑灯光亮起时,场景好像雪乡住屋内透出的生活光召唤来访者的进入,理性中透着浪漫。布光做到了尽可能的低调,因为考虑有人在此看天拍星星。

一位建筑师朋友做了市中心的回迁楼,用低造价实现了有尊严有品质的居住环境。我们在外廊上设置了功能性灯光和控制系统,这些光在城市中跃升成为景观。虽然他们是在功能性要求下产生的,旧日的老住户还是喜欢在廊下择菜,做家务唠家常,这里的景观也是生活之光。

在淡水出游时,看到夕阳下僵硬的防波堤上移动的游人们的倩影,再一次觉得环境与人的互动才是最美妙的风景。

在城市中文化与政治的积淀往往是很厚重的,我们只能从倒影中窥其浪漫,城市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与深层内涵正是设计的趣味所在。

关于城市景观照明的理解

万芸上海明凯照明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回首城市发展的进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城市夜景照明事业近二十年来得到了迅速提高。我们踏着光技术和光文化与城市同步发展的前进足迹,看到了城市景观照明的进步对城市面貌产生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巡光中,大上海的繁华妩媚,多半是靠魔都的夜色映衬出来的,“天星连浦江,华彩耀东方”,还会有谁不在意这浦江夜色?

巡光中,最美重庆的夜色,只需一首古诗:“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足矣!

巡光中,妖娆杭州的夜景,那也只能用俗得不能再俗的句子形容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合适的夜景、恰当的夜景、真实的夜景,才是城市景观照明的内涵表现。

但在我们城市“巡光”的过程中,恰恰也看到了城市景观照明变得越来越特色缺失、千城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本身忽略了本地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使得我们照明人也跟着“乱花渐欲迷人眼”,迷失了方向,丢弃了意境。

意境,乃是中国人文艺术审美境界的最高追求。“物我交融,浑然一体”,夜景难道不是应该与白天景观反向而行,制造虚实反差、意象反差的吗?

在夜间的城市,“黑”才是衬底,“黑”才是画布,没有“黑”的夜,那是大白天。而我们许多城市的“亮化”,恰恰走入“亮”的误区。当城市中主要的、精髓的部分和次要的、忽略的部分全都成为明亮的“图”的部分,到处珠光闪闪,到处是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千城一面是必然的。

我们设计城市光影美学,还是套用一句老话:“混沌初开,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每个时代都有混沌初开的时候。添清气,减浊气;浊气少,自雅致”。以此作为结束语吧。

随风潜入夜

杨晶琎 福州塑影照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但是,目前国内所谓的“城市夜景”规划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设计人士的自我陶醉和变态狂欢。

自然界中,太阳是最大的光源。在白天,我们很少会在意到这个最大的发光体,但是,它存在着。依靠科技的发展,人类创造出了“光”,让我们在夜晚能够做着和白天一样的工作,可以说功能性的光才是“理性”的光。而无论是依附建筑,展示建筑,城市照明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做装饰光、感性的光。但是装饰、感性都只是体现了某个设计师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况且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传达出来。反而,过度的所谓“城市照明”,更让民众产生反感和排斥。试问,一个开车赶路的人,看到马路对面一个超亮显示屏还能好好开车吗?一个长期的失眠患者怎么能够容忍窗户外五彩跑动的灯光?

可我们正在做这些……

当然,现在不是谈论光污染,而是城市照明。就像标题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认为,这里的主语就是光。随风、潜,有着一种不经意的洒脱,就像高手使剑,人、剑合一,设计师用光,心、光合一。润物,“光”是提鲜的最佳调味料,而不是变成毁害载体的黑暗料理。细无声,这是观赏者对设计者的要求。一个不突兀的灯光作品,自然和谐,也就是“存在即合理”。

关注照明设计师的灯具情结

吴宗萍深圳市品琦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

灯具计设生产最关注的其实是设计师的使用感受。因为对于光的理解不同,很多设计师会有特定的灯具设计要求,还有设计师对于灯具的工艺、光效、材质要求得更为精细,这就相当于是一种设计情结在里面。照明设计师的这种情结不仅是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激励灯具生产企业进步的基础。

这几年我们参与了很多大型的城市照明工程项目,我们意识到如何更好更密切地实现和设计师的对接至关重要。比如在南昌的一个高层楼宇建筑中,竖直的建筑外线条幕墙形成强烈的秩序感,设计师计划在建筑立面上配合建筑结构设计一款嵌入式的灯具,外罩亚克力透光材质,内里结构腔紧凑,为避免灯珠外露明显,设计师希望将灯具做上下投光,让内腔不仅亮起来,同时还能做动态联动变化。这对于灯具的散热、功率与体积大小要求非常高。建筑师也希望能通过这样的一个项目实施,真正实现建筑与灯具的无缝融合,并且希望将透光面喷涂电解做成仿铝色。种种技术要求让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踏上了高标准严要求的道路。

我们在灯具定制上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切实地在灯具和建筑的安装细节上做考量,成功地实现了设计师对于唯美品质的设计追求。只有用一腔真诚的“初心”来关注设计师的灯具情结,才能在照明产品生产的事业上不断向前。对此,我们深具信心。